甘食记百年肥肠粉logo
甘食记百年肥肠粉logo
甘食记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

一个美食家的成都情缘_成都小吃

一个美食家的成都情缘_成都小吃
2017年01月05日

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写过一句著名的比喻,说“城市就像一块海绵,吸汲着不断涌流的记忆潮水,并且随之膨胀着”。任何一座能够扬名世界,并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,都像是这样饱满的“海绵”,因在时间的河床上沉淀下城市记忆,从而拥有了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与历史底蕴。而忠诚记录着这些记忆,使其得以传承下去的,正是城市的书写者们。

从西汉时的司马相如与扬雄,到唐代大诗人杜甫,再到近现代作家李劼人、巴金,诗人流沙河、翟永明……有一座城,滋养过诸多文学圣手,也在一次次的书写中愈加丰盛,引人向往——她就是成都。

古典与新意

“蜀都之地,古曰梁州。禹治其江,渟皋弥望,郁乎青葱,沃壄千里。”这是西汉文学家扬雄为自己家乡成都所作的《蜀都赋》。

传说秦统一蜀时,秦相张仪遵神龟指引修筑了“大城”,后又为市民与商贾修建了“少城”,而今成都最著名的旅游景区宽窄巷子附近,便属少城地界。大城、少城共同构成了成都最初的形态,此后千百年延续不断。幸运的成都在秦一统后,经济民生得以发展。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为古成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。从此以后,成都走出了诸多文人墨客,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块高地。

文人们孜孜不倦地渲染着这座城市的繁荣,也记录着城里的故事。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,曾以一曲琴音得卓文君芳心,相如与文君共同抚琴之处相传便是现今成都市通惠门附近的琴台路。

琴台故径的浪漫故事,令唐代大诗人杜甫也颇为动容,方作诗云:“茂陵多病后,尚爱卓文君。酒肆人间世,琴台日暮云。野花留宝靥,蔓草见罗裙。归凤求凰意,寥寥不复闻。”

文学与市井

李劼人是一位与成都相互牵绊更深的现当代作家。李劼人不仅生活在这里,而且其笔下的故事都流露出对成都的浓浓深情。

如果一边读着李劼人的作品,一边游走于成都,就会发现那些街道、茶馆、美食、包括语言,竟是如此完整地从文字呈现到眼前。比如在李劼人名作《暴风雨前》中,就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成都的茶铺,他说“这倒是成都城内的特景。全城不知道有多少,平均下来,一条街总有一家。”并总结了茶铺在成都人生活中的三种作用:各业交易、集会评理、中下人家的客厅,满是成都独有的市井风情。时至今日,各色茶馆仍然遍布成都市的大街小巷。

作为地道的成都人,李劼人还是位川菜美食家,上世纪30年代还曾在成都开过一间餐馆,名曰“小雅轩”。作家沙汀曾描写李劼人年轻时,认真下厨的样子是“从选料、持刀、调味及下锅用铲的分寸火候,均操练其熟”。

李劼人作品中对美食的描写,常会令人看得流口水:“这种用五香卤水煮好,又用熟油辣子和调料拌得红彤彤的牛脑壳皮,每片有半个巴掌大,薄得像明角灯片;吃在口里,又辣,又麻,又香,又有味……这是成都皇城坝特制的一种有名小吃,正经名称叫 盆盆肉 ,诨名叫 两头望 ,后世称为牛肺片的便是。”

各色成都小吃在李劼人笔下颇为常见。可以说,在小摊子上也能吃出文化味,也算是李劼人的作品留给成都最“美味”的贡献了。

“甘食记”是成都小吃,位于马鞍北路老字号甘记成都肥肠粉的第三代传人所开。老的“甘记”味道不错,20年来一直是成都美食代名词,而且生意兴隆,但在现代激烈的竞争下难以更好更强的发展。

logo_red_03.jpg

“甘食记”已经于2008年正式注册。第三代传人所经营的“甘食记”秉承了老甘记的口味和制作方式,在店面装修、卫生、标准化 流程加工和服务质量上较之老“甘记”更适合现代市场需求,目的是将家族留下手艺发扬光大、走向全国、让更多的朋友能有机会品尝到传统的成都小吃之一,现在已经开始可以加盟成都肥肠粉了,加盟成都小吃,加盟成都小吃选择甘食记,把传统美食传承下去!